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

观音山影评(《观音山》影评:没有信仰的青春驶向何处?)

观音山影评

三个年轻人坐在一辆拉货的火车箱里,伴随着悲伤的音乐,火车从黑暗的隧道驶出。这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三个凄苦而悲伤的表情,默然无语。
从反打镜头中,我们通过这三个人的视角,看到轨道在延伸,轨道边的景物在不停变化。火车不断行驶,正载着他们驶向远方。接着,火车又驶进了另一个黑暗的隧道,那入口处的一片光亮慢慢变小,由充满幕布,到只剩下中间一小块。影片到此戛然而止。
在这部由范冰冰、陈柏霖和张艾嘉主演的电影中,火车和轨道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意象,出现了近十次,显然火车在这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意象,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。

自从1896年卢米埃尔兄弟在电影《火车进站》中将火车作为主角开始,火车就成为电影中一个经典的意象。
在《观音山》中,在四川的一个小县城里,彷徨着3个充满迷茫的年轻人:他们高考失利,远离家庭纷扰的女孩南风(范冰冰饰)、对父亲心怀芥蒂的丁波(陈柏霖饰)以及家庭富裕却得不到半点温暖的肥皂(肥龙饰)。
他们天天聚在一起玩乐喧闹,品味着青春的快意与失落。
他们经常来到铁道,或追逐嬉戏,或默然前行,或呆望着天空,他们看着火车从远方来,经过自己的身旁,又驶向远方。
火车就象征着我们的人生,人生这辆列车,在生命的轨道上行驶,一旦出发便不再停止,直到死亡。
但我们却不是这列火车的司机,它的来由不得我们,它怎么行驶似乎也由不得我们。当南风他们在铁道上奔跑时,他们似乎就是一辆正在呼啸的列车,虽有青春的不羁和狂放,更多的却是无助和彷徨。
他们的无助和彷徨一方面来自于问题重重的家庭。南风的父亲酗酒成性,喝完酒就暴打母亲;丁波一直对在母亲病危时离开母亲的父亲耿耿于怀,对父亲的再婚充满愤怒;肥皂的爸爸天天打牌,一输就揍他。
他们在家庭中无法找到归属感,家甚至成了一个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。另一方面,在灯火酒绿繁华热闹的城市,他们那么卑微地生活在这个城市的角落,找不到存在感,只得三个人紧紧靠在一起,温暖彼此。值得一提的是,丁波在质问父亲,“是不是在母亲病重的时候就已经和那个女人好上了,你知道我最恨你什么?母亲昏迷那天你到底去了哪里?”父亲沉默片刻,颓唐痛苦地说地说,“我给别人下跪去了,磕头,借钱,作为一个男人竟然连自己的老婆都救不了!”
我们看到这一场景就发生在铁路上,父亲也穿着铁路工人的衣服,这不就暗示着他无力保护自己的妻子,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,就像一辆破损缓慢行驶的列车,没有目的没有方向。父亲给了丁波浓重的心理阴影,他渴望出人头地,能有能力保护自己心爱的人,所以在南风一再的示爱面前选择了退避,他的软弱源自于他对自己命运的不确定。
这三个年轻人就如同一辆已经出发,无法停止的火车,在时间的车轨上行驶,没有方向,命运的轨道铺在哪里他们就驶向哪里。

在《观音山》中另一个隐喻就是观音山,这座上是他们在偶然间发现的,经历了2008年的地震,这座山上的观音庙已经毁损了,观音支离破碎,童男童女没手了。观音是中国民间极重要的一个神,意味着保护和拯救。
观音庙的倒塌隐喻着人们的信仰的倒塌,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,没有了世纪末的恐慌,一次地震摧毁了家园,也摧毁了维系我们生存的信仰。
海明威将美国女作家格·斯泰因对他说的说:“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。”作为他第一部长篇小说《太阳照常升起》的第一句话。
每个时代的年轻人的迷惘有着不同的背景,却惊人地相似。当肥皂大声喊出“杰克逊都死了,还他妈买什么单啦?”意味着年轻人信仰的倒塌,迷惘、无助。通过三个年轻人的视角,我们看到铁路边是破败的工业区,荒芜的农村,破旧的火车,倒塌的房屋,拥挤杂乱的人群。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再代表温暖和幸福,而是一种深重的悲凉。
当年轻人企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时,他们显得那样无助。南风只能在生病的父亲面前,以喝下一瓶酒这样自虐的方式来抗议;丁波也只能在父亲的婚礼上用耍酒疯来宣泄内心的愤恨。
在电影中,作为繁华景象出现的城市总是远景,说明城市的繁华离他们那么遥远,他们在城市的喧嚣的一个角落生存着,那么卑微。

有信仰的人生和没有信仰的人生是大不相同的,有人也将人生比作大海上的一艘小舟,随着命运的洪流将我们呢裹挟到哪。
有趣的是,在李安的《少年派的奇幻漂流》影片的开始和结束家庭和信仰,派之所以能在浩淼的大海上始终不迷失自己,很总要的一点就是他有信仰有方向。即使是在方向和位置固定的铁路上,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。派的生活中都有两样东西陪伴——家庭和宗教。
家庭和宗教,对人来说,这都是逃避恐惧的最佳方式。宗教,提供了解释世界的一种猜想,对于个体来说,他永远是我们面对未知的一种安慰。
而家庭,让我们觉得对这个世界有责任、有联系、有贡献,它证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。这两样在出世和入世方面,给了我们面对自己的勇气。

中国人的信仰是什么?在家庭和宗教这两段,我们的文化都是缺失不健全的。中国父母的信仰是下一代,他们往往不是为自己活着的,而是为了子女。但是,由于计划生育的强力推行,使得中国的六零后、七零后基本上只有一个子女,这种家庭结构极不稳定。当独生子女因死去时,这种父母子女三角解构的家庭便崩塌了。
在电影中,张艾嘉饰演的常月琴在汶川地震中失去了儿子,失去了她赖以为系的精神支柱,儿子在就有快乐温暖,一刹那,什么都没有了,人生就是这样的无常!我们看到这个女人是有些神经质和严重的精神抑郁,差点割腕而死。
在后来的相处中,于这三个年轻人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,其实是一种投射,将自己对儿子的依赖投射到和他儿子一般大的这三个年轻人身上。他们四人一起来到观音山,一起修整破庙,一起重塑菩萨,其实也隐喻着常月琴在内心重塑自己的信仰。
中国年轻人的信仰就是上学,参加高考,考上大学。高考失利的这三个年轻人在街头漂泊,作为根的家已经无力供给给他们物质和精神的养料,而自己却又找不到前行的方向。在物质日益繁荣的今天,我们却无处安放我们的精神,心中没有维系的信仰的支柱,外在的世界又是如此的喧嚣。
现代中国最需要的就是给重塑人内心的精神信仰,什么荣誉观和价值观,没有办法成为人内心的普世价值和度世信仰。
对物质的欲求没有办法填补内心的空虚,相互的依赖只能暴露出那难以疗救的孤独。
这个世界是如此难过,那么另一个世界呢?
电影中那个老僧,说,另一个世界一定是快乐的,我们早晚会有那么一天去的。常月琴在想明白这一切、放下尘世的这一切后自杀了,电影用一种唯美的方式呈现出这一幕,南风他们隔着河和常月琴招手,一刹那,常月琴就消失了。
影片结尾处,悲伤的音乐响起,三个年轻人坐上火车从一个隧道进入另一个隧道,一会儿黑暗一会儿光亮,这或许就是他们的青春,就是我们的人生。 

观音山影评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