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百科

风口浪尖的意思(风口浪尖中的病毒所)

风口浪尖的意思
有温度的理性,有态度的感性
敬请关注,点击上方蓝色“真评十句”,长按文末二维码,搜索公号“真评十句”、“TrueTen”
病毒仍在肆虐,疫苗和特效药的开发无比艰难。
 
大家都渴望听到好消息。而往往这个时候,好消息就会出现,这不,它连夜来了。
 
昨夜,武汉病毒所的一则消息——《我国学者在抗2019新型冠状病毒药物筛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》瞬间刷屏,点燃了很多人的情绪。

 
不过,欢腾过后,质疑和争议也来了。
 
***
 
这篇文章的内容,是说武汉病毒所与军科院联合研究,发现瑞得西韦和磷酸氯喹两种药物在细胞水平上能有效抑制2019-nCoV的感染,其在人体上的作用还有待临床验证。
 
通俗的说重点,他们发现瑞得西韦在体外实验中,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。
 
1月21日,他们将瑞得西韦的这种用途,申请了中国发明专利。
 
而瑞得西韦这种药,不久前曾刚刚当过新闻主角。它本来是美国吉利德公司开发,用来治疗埃博拉病毒的一种新药,目前尚未完成临床试验。

1月26日,美国一名新冠肺炎患者接受瑞得西韦治疗,症状显著缓解,瞬间引发全球关注——它能否成为新冠肺炎的特效药?
 
随后,中国于2月3日启动三期临床试验,专门检验其针对冠状病毒的使用效果,患者规模为270人,由中日友好医院主持。吉利德公司表示将与中国合作。

瑞得西韦的英文名是Remdesivir。因为被寄托了很多关注与期盼,也被称为“人民的希望”。
 
对药物开发而言,体外试验和临床试验,两条腿都不能缺。按理说,与病毒的战斗争分夺秒,这头做着临床,那头武汉病毒所自己搞体外抗病毒试验,为患者抢时间,没什么问题啊?
 
为什么会有争议呢?
 
问题就出在武汉病毒所注册专利的这个事情上。
 
***
 
不少朋友觉得,这是抢注,是不太厚道的。

再引申一下,你自己做不出药来,美国公司开发了药,有点要成功的意思,你就赶忙趁着人家没上市,抢注了专利,这也太那个了。
 
十句哥懂点法律,也咨询了多位生化、制药、专利领域的专家,简要梳理了一下,基本结论是,单说注册专利这件事,问题不太大。主要原因有下面几点:
 
第一,药物专利分化合物专利、用途专利和制备方法专利几种,吉利德已经在多国申请了瑞得西韦的化合物专利和制备方法专利,也包括用针对SARS、MERS的用途专利。
 
如果武汉病毒所通过自己的研究,证明瑞得西韦确实具有治疗新冠病毒这个新用途,他们申请这个用途专利,就是合法的。
 
这里面也没有“抢注”甚至“窃取知识产权”的不道德问题。这种做法在药品研发领域很常见,各国都有。
 
第二,即便武汉病毒所成功获得了瑞得西韦的新用途专利,因为化合物专利和制备专利还在吉利德手里,没有吉利德的授权,也无法生产。
 
即使制备专利可以通过修改工艺绕过去,化合物专利也是绕不过去的。
 
第三,虽然武汉病毒所申请了这个用途专利,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批准。因为专利需要符合新颖性和创造性标准,武汉病毒所必须证明自己拿这药治新冠的作用机理和疗法,相比治SARS、MRES具有足够的创新性,这是不容易证明的。
 
同时,专利申请需要一个审查过程,即便能获批,赶上这一波流行的概率也非常小。
 
***
 
“抢注”和“窃取知识产权”的罪名可以摆脱了,可新的问题又来了。
 
既然这个用途专利很难获批,批了也来不及,来得及也无法生产,那,为什么要申请一道?
 
这就是武汉病毒所做事的动机问题了,同样分几个层次来分析。
 
第一,如果瑞得西韦治疗新冠的用途专利真拿下来了,即使不能靠这个专利自己生产,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和吉利德的专利交叉。也就是说,如果武汉所不授权吉利德,吉利德就不能在药品的使用说明书上把治疗新冠写进去。
 
有了这种交叉,万一将来中国和美国药厂在专利权、价格等方面需要博弈,多少是多了一个筹码。
 
当然,这种交叉的力度比较弱,如果最后临床试验证明,瑞德西韦确实能够治新冠,就算吉利德不写说明书也不自己出面宣传,照样也能卖出去。
 
第二,来看看这件事的时间线。
 
武汉病毒所申报专利是1月21日,当时武汉还没有封城。而病毒所的研究应该比1月21日更早,毕竟在获得病毒样本方面,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。
 
这种药物筛选研究并不只有瑞德西韦,应该有一堆。前几天闹得沸沸扬扬的双黄连应该也在里面。
 
结果,到1月26日,美国第一例治疗有效的新闻出现,1月底2月初,三期临床开始启动。瑞德西韦成了全球焦点。
 
这个时候放出新闻,宣传作用是最大的。既振奋了全国人心,又充分突出了病毒所的功劳。
 
有人据此推测,武汉病毒所利用病毒样本的先机,其实早已开始通过体外实验,展开针对一堆药品的筛选。

然后根据不同时机,适时向公众放出消息。
 
需要帮助双黄连清货,就放双黄连。
 
需要给自己宣传造势,积累资本,把因为其他原因败掉的名声拉回来一点,就放瑞德西韦。
 
这种推测当然是有点诛心了,也不容易证实。还有另外一种质疑,是质疑病毒所是不是把主要重心放在了刷文章搞成果上,毕竟,用途专利只要申请了就会有序列号,就可以用于申请国家专项基金等一系列用途,日后批不批都不影响了。
 
毕竟,前一阵子,一批科学家甚至一批院士,在国外各大杂志疯狂刷文,引起了不小争议,还惊动了科技部发文纠偏。

***

当然,应当鼓励科研机构多做事,做实实在在的事。
 
而武汉病毒所的一发炮弹,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除了和这件事本身有关,也和病毒所近来始终于风口浪尖处起伏的状态有关。
 
粗略梳理一下,不算这次,至少有三波了。
 
一波是双黄连的闹剧,当时的板子主要打到了上海药物所和带货媒体头上,但无论怎么说,武汉病毒所也是有锅的。

 
一波是王所长的瓜,所长的火箭升迁、学术成就、婚姻经历,加上圈内人实名开怼,给身处大小围城中的人们提供了很多议论和遐想的空间。

还有一波,是一直萦绕不散的“病毒人造论”或是“P4实验室泄露论”,说实在的,这个最麻烦。

很多质疑确实有阴谋论调调,水平不高,不专业,甚至根本就是反常识。
 
但是,在基础公信力已经受损的情况下,自证清白,可能是世界上最难完成的任务之一。
 
***
 
其实,武汉病毒所只是一个缩影。咱们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,一直在经受质疑。从刷论文、到带货双黄连,再到最新的李院士联合儿子的公司搞药物筛选。
 
动辄满城风雨,全网刷屏,一不小心就是全网质疑。
 
客观上说,这反映了当下大家对于科学家们快点拿出实在成果,帮助我们战胜疫情、重新拥抱美好生活,实在太期盼了,太急迫了。
 
关切和质疑,有时候都是由依赖而生。
 
在这个过程中,各类媒体新媒体在放大事实,引导关注方面,也发挥了不少作用,这些作用不见得都是积极的。
 
但是,也不能忽视,咱们的一些机构和科学家,有的时候,确实也是在实实在在的迷之操作。让人免不了质疑,不仅质疑水平、能力,而且会质疑操守

——是否把有些东西,放在了比遏制疫情蔓延,维护人民生命健康更加重要的位置上?
 
回想十七年前的非典,当时我们有以钟南山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,努力奋斗创新,为战胜非典做了贡献。
 
但遗憾也是有的。按照当时的概括,在防治非典的科学研究中,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思想存在,有时还十分突出。
 
我们还记得被推翻的“衣原体”论,还记得“有望几个月搞出有疫苗”的美好憧憬。
 
十七年过去了,六十七岁的钟南山院士变成了八十四岁的钟南山院士。

而我们的科学界,有没有克服问题?
***
 
希望武汉病毒所,以及不时被卷入风口浪尖的其他机构,我们的科学家们,能够多出实实在在的成果,带领我们战胜病毒。
 
希望大家的担忧、质疑、疑虑,特别是最消极的那些疑虑,始终是杞人忧天。
 
也希望我们的科学家们,能够理解我们的质疑与忧心,及时回应关切。
 
毕竟我们太需要科学的拯救,从身体到心灵,尤其是此时此刻。
 
又太害怕成为恐慌中抢购的群氓,论文中被拿来跑数据的小白鼠,或是向一个个冰冷“科学成就“献祭的无名氏。
 
而,有的时候,从拯救到献祭,只在于人一念之间。

真评十句,有理有趣请长按下方二维码,或搜索“真评十句” / “TrueTen”

风口浪尖的意思相关文章